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点特质乃至人品在非常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有关,即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时尚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性,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这样,假如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假如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多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点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概也出于此。生命的历程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视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让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点性格特征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风韵是女性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这样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点性格特征质。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用途,即为以文辅仁。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己,更使人与文相接近,一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其他人都没办法剥夺。这样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样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挨近呢?文与人品相辅相成,一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不是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需要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的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无需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使这样,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法。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势必,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